電網轉型:分布式能源的中國突圍
已瀏覽:次
“全世界只有中國是這樣,規定了你去鄰居家串門,必須開車上高速,交過路費,然后下高速到鄰居家。”有業內人士曾這樣對記者描述中國目前分布式能源發展上網走彎路之怪現狀。
受制于目前電力體制改革不到位的現實,分布式,作為新興的能源循環利用系統,在我國正在遭遇體制困局。
廣州大學城樣本
位于廣州新城番禺的小谷圍島,因其四面環水的地勢,成為大學城的理想落腳點。從廣州大學城向南跨越珠江,就是如今為能源界矚目的中國華電集團(中國華電)廣州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所在地。
2004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張德江決定先行先試,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打造生態環保大學城。其中,先進的能源綜合利用模式被引入,這時的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分布式能源概念。
然而這個項目在尋求合作方時,企業按照當時的電價和氣價一算,經濟性差,都不愿意攬這個活。這就導致本該2005年投產的項目,遲遲沒能動工。
廣州市政府考慮到中國華電在燃氣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找到了他們,這時的中國華電還未有一個項目進駐廣東。經過洽談和論證,中國華電敏銳地覺察到了分布式的市場先機,決定承接這個項目,并將其打造成為全國分布式樣板。
2009年10月,能源站建成2臺7.8萬千瓦燃氣機組,開始向方圓18平方公里的大學城內的10所大學及其周邊20萬用戶提供全部的電力、生活熱水和空調制冷。在此之前,該地區的供電主要依靠兩臺1.5萬千瓦和一臺2.5萬千瓦燃煤小機組。能源站總經理蔣國璋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能源站通過五次循環利用、將能源“吃干榨凈”的高效運作模式。
第一次利用,是天然氣進入燃氣輪機發電;然后將產生的高溫煙氣送到余熱鍋爐生產中溫中壓蒸汽,推動蒸汽輪機發電,這是第二次利用;第三次,是把第二次利用中產生的低壓蒸汽重新補充到蒸汽輪機再次做功發電;第四次是將發電過程中形成的約150℃的高溫煙氣利用起來制備熱媒水,為大學城提供生活熱水;第五次是將一部分熱媒水用于帶動溴化鋰機組作為動力熱源進行制冷。
這種能源高效利用的模式,和普通以煤為燃料的熱電廠45%左右的能效相比,能效提高到78%以上。此外,由于位于負荷中心且貼近用戶,避免了遠距離輸送帶來的損耗。
地處開放前沿的廣州,峰谷差驚人,最大能到8000萬千瓦,最小的時候也有3500萬千瓦。因此,能源站又承擔了另一個職能,就是調峰。僅2010年,兩臺機組調峰就近470次。
由于能源站的機組為航展型發電機,具有類似飛機的快速啟停優勢,也成為了廣東電網保亞運保大運唯一一個具備黑啟動能力的能源站,從零負荷到滿負荷只需要5分鐘。同時,它還承擔了為廣州燃氣集團削峰填谷的任務。
2009年,兩位來自挪威的聯合國CDM清潔發展機制簽證官,首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考察包括廣州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在內的三家企業,他們先到了惠州惠來電廠和深圳前灣電廠,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是最后一站。他們在能源站逗留了半個小時,在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和檢測后,一致認為這才是他們在發達國家常見的低碳高效的能源利用形式,當場就簽下了認證書。
“亮點工程”的積極嘗試之后,中國華電正加緊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及江西、四川等天然氣供應得力的內陸推廣分布式。從2005年至今,中國華電已有7個共計75.2萬千瓦的分布式能源項目獲得核準,拿下全國核準項目的三分之二。
中國華電總經理云公民告訴記者:“預計到‘十二五’末,華電集團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裝機將達到229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到2020年力爭建成1000萬千瓦分布式能源。”
政策突圍
從接盤到最終投產的4年時間里,中國華電為這個“亮點工程”集思廣益,絞盡腦汁,許多技術在國內都是首次利用,如今他們已經申請了11項發明和實用專利,并獲得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和授牌。蔣國璋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是一次在困境中的突圍。